沪苏浙皖舞蹈精英齐聚上海,青年编导是活跃主力

4月22日晚,第一届长三角专业舞蹈展演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演,这是自去年11月“长三角舞蹈发展联盟”成立以来首推的区域文化合作项目。
从初选、复赛到决赛,整个展演历时5个月,囊括了沪、苏、浙、皖四省市专业舞蹈院团的精品节目,且都是近2年里涌现的新作。
当晚的舞蹈展演上演了29部作品。沪、苏、浙、皖四地共饮一江水,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,同时又保留着各自的特色。
部分舞蹈将落脚点放在地域文化特色的展现上。其中,江苏的女子群舞《青丝绣韵》以台东传统工艺“发绣”为创作素材,描摹了里下河湿地的自然风光、人文情怀;浙江的男子双人舞《嵊泗》讲述了新生代东海渔民的追求和梦想;安徽的群舞《远去的兰花爷爷》对徽派民间艺术的前世今生作了回望。

部分舞蹈将叙事点放在红色文化的挖掘上。其中,江苏的群舞《不息》、双人舞《与妻书》,浙江的群舞《红船》、双人舞《一线之间》等,都从不同角度再现了红色记忆。
青年编导是本次舞蹈展演最活跃的主力。上海歌剧院青年编导张帆以人生为主题,创作了《路过》和《一戏 · 一生》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;浙江歌舞剧院青年舞蹈家刘福洋的《到生活中去》,灵感来自民间采风时的所见所悟,从当代人的视角让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律动产生新的可能;上海青年编导顾风庆来自基层,他为扬州市歌舞剧院创排的《大饼油条豆腐浆》,把“市井风情”演绎得别开生面。
苏州芭蕾舞团编导潘家斌这次带来了看家舞剧《唐寅》中的双人舞《情系桃花》。《唐寅》问世于2017年,讲述了明代画家、诗人唐寅在考场舞弊案以后,和烟花女子九娘坠入爱河,奔赴桃花庵隐居的故事。作为其中最知名的舞段,《情系桃花》表现了唐寅逃离世俗,收获爱情后对新生活的向往。

彩排期间,潘家斌连着看了几段来自浙江的中国舞、民族舞,深感不同舞种之间差异巨大,“我们平时都是闷头在教室排练,只熟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这次我看了很多中国舞、民族舞,视觉冲击很大。这样的舞蹈展演越多越好,百家齐放才能百家争鸣。”
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院长、舞蹈教育家陈家年是本次舞蹈展演的总导演,他记得,在华东六省一市舞蹈比赛、上海新人新作舞蹈比赛上,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、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常拿大奖,有的省市成绩不太理想,今年再一看,他颇为吃惊,“他们开始往上走了,给了我们很大压力。“

“这是好事,波浪式的滚动才是正常的滚动,才是良性的发展。”陈家年以芭蕾舞团举例说,国内的芭蕾舞团不多,但其他省市在创建芭蕾舞团时,他们一直很支持,“如果就北京上海那么几家芭蕾舞团,要走向国际难度是很大的,舞团越多,竞争越大,才能更快提升舞团的艺术水准。”
陈家年认为,舞蹈展演不仅给了青年编导、青年舞者们展示才华的机会,也对舞蹈教学起了推动作用。
以上戏附属舞蹈学校为例,因为人手有限又迫在眉睫,学校参演的一部作品推了一个才学了四年舞蹈的小女孩主演,“很可能再过两年她就成芭蕾舞团主要演员了,大大节约了她站在聚光灯下的时间。如果没有这个机会,我不会想去推她。这也给了我思考,年轻人进了芭蕾舞团、歌舞团,就要用,用了才不会生锈,才会成长。”陈家年说。
除了长三角专业舞蹈展演,4月23日晚,沪苏浙皖四地舞团还将带来长三角优秀舞剧片段集萃,从《小刀会》《白毛女》《闪闪的红星》《四季》《早春二月》《血色》《南国红豆》《大禹》《立夏》等舞剧里精选片段,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。 

相关产品

评论